西安一所民办大学文学院的老师最近碰上件怪事,院长在会上教人拉不到企业课题的,说找不到真项目就弄个假合同,分期付款没那么大压力,她还拿自己刚装修的老房子举例,那房子都住了二十四年,她把装修方案改头换面说成人居环境文化研究,让装修公司配合签了十万的合同,钱打到学校账上当课题经费,再拿装修发票去报销。
这事看着像闹剧,但其实很简单,学校为了2029年申请硕士点,拼了命要凑科研经费,地方本科拿不到国家项目,就把任务分给老师,院长这办法虽然得扣管理费和税,可总比指标完不成强。
这事儿不是个例,记者调查发现,有些高校为了申硕申大,啥招都使,有人花钱买速成博士头衔,有人把学生就业项目硬说成科研成果,一个参与假合同的老师说,他们院一半人都在偷偷还贷,就为了凑够学校要的经费数字。
政策文件早就说要打破只看论文、只看课题的评价方式,可很多民办高校还是在数数字,有人拿有没有硕士点当标准,这就像逼着裁缝去开飞机,真正该问的是,为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,非得让老师去搞课题。
更急的是活命的问题,未来十年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,没硕士点的民办本科很可能最先撑不住,可硬着头皮去申硕,钱全花在凑指标上,教学反而没人管,一位校长私下说,我们知道该走别的路,可不申硕,连学生都招不来。
教育部去年刚说要分清楚高校的类型,可到底怎么分,到现在还没个准信儿,办学方向跑偏的到处都是,这出戏怎么收场,得等政策真落地了才能知道。
沈阳股票配资公司,哪些证券公司比较好,全国前三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